根据《全球基础设施中心(GIH)》的预测,2016-2040年间全球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达到94万亿美元。这比按目前投资趋势的测算高出19%,全球基础设施投资占GDP的比例将提高到3.5%。可见,实际投资需求大于当前投资趋势。此外,根据预测,亚洲地区将成为最大的需求缺口。据估计,仅中国就占全球基础设施需求的30%。其中,公路部门的投资缺口最大,交通运输成为最大的投资领域。
中国基建投资仍有巨大空间
公路铁路建设成为重点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相关国家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领域的合作日渐紧密,为国际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整体向好,发展环境逐步改善,发展潜力依然巨大,基础设施发展速度不断攀升,跨国基建项目热度进一步提高,为跨国基建参与者带来不错的投资机遇。
交通业是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设施联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不可或缺的重要纽带和桥梁,也是助推国际基础设施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来源。具体来看: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通业产值为2321.5亿美元,较上年上升16.9亿美元,增长率7.9%,增速高于基础设施总产值增长率。其中公路、铁路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支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通业持续发展的重点领域备受关注,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通业中的产值占比,由2008年的81.5%上升至2017年的86.8%,并或将继续提升。
交通业成为中国基建投资重点领域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已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中国经济新常态呈现的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和动能转换特征,必然也会在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投资方面留下深刻烙印。
从中长期看,中国基础设施投资仍然有巨大的空间和潜力。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领域仍然存在不少短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基础设施人均资本存量只有西方发达国家的20%到30%;西部有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存量与东部相比,差距也是比较大的,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
公路和铁路作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基础,一直发挥着关键性作用。2018年,铁路完成投资7920亿元,基本与2017年持平;公路水路完成投资2.3万亿元,较之2017年增长8%。从细分领域来看,高速公路市场仍然是投资热点,2017年完成投资额9257.9亿元,较上年增长12.4%;而普通国省道和农村公路市场近年来增长势头迅猛,2017年分别增长19.4%和29.3%。这充分说明,经历过去数十年高速公路快速增长带来的繁荣期后,当前我国公路建设重心,正在转向推进普通国省道提质改造,以及加快农村公路建设。
交通设计行业快速增长
交通设计行业在过去几年得益于基础设施投资的大力推进,取得了非常迅速的发展,在整个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发展速度放缓的同时,交通领域逆势增长。2017年交通设计类营业收入保持上升趋势,营业收入为5327.8亿元,较2016年增长近32.0%,占勘察设计行业总收入比重增长0.4个百分点,占比为12.5%。其中公路设计与铁道设计是交通设计行业主要的两大营业收入主体,占比分别达到了43.6%和35.9%,收费规模分别为2366.3和1948.0亿元。
2016年公路设计行业企业业务收入仍以工程施工(境内)为主,营业收入分别为835.7亿元,超行业营业收入占总额的一半,达51.9%。公路勘察设计行业业务结构正在发生明显改变,勘察业务收入占比从2010年的17.9%下滑至2016年的3.1%,设计业务收入从2010年的48.6%下滑至2016年的12.1%。同时,工程总承包业务和工程施工业务收入之和,从2010年的20.0%扩张至2016年的65.2%。值得一提的是,工程总承包正以高速增长的态势发展,2016年增速高达140.9%,预计未来将成为行业发展主流。
国内外环境错综复杂
一是世界经济下行风险逐步加大、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带来的挑战。中美经贸摩擦、地缘政治风险等不确定性因素叠加,加速了全球贸易格局变化。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兴起,倒逼我国交通运输体系加快适应和调整。一些海外交通建设项目也存在风险高、落地慢、融资难、统筹弱等诸多风险挑战。
二是国内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发展要素制约带来的挑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要求促投资、稳增长,但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尚未有效解决,多年来累积的存量债务风险逐渐显现。交通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高位运行,一些在建项目停建缓建,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道等新开工项目明显减少,投资增长后劲不足。
三是结构调整阵痛凸显、行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挑战。解决结构性矛盾、促进转型升级是有代价的,转型之痛在所难免。当前,行业企业面临的困难明显增多,建材、人工、用地等成本上涨拉升了建设成本,挤压了企业盈利空间,运输结构调整也可能给部分货运企业带来阵痛,新旧业态的冲突和摩擦时有发生,行业多年累积的风险还会在转型中不断暴露。同时,推动高质量发展还存在政策法规不适应、体制机制不适应、人才队伍不适应等问题。
四是自主创新能力和现代治理水平不足带来的挑战。技术和管理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当前,行业自主创新能力还不足,关键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面对交通运输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法规制度建设还相对滞后,前瞻性政策储备还不够,行业监管能力明显不足。
五是风险事件易发多发、安全稳定形势严峻带来的挑战。“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理念没有真正牢固树立;安全管理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法律法规制度还不完善;政府监管责任落实不到位;企业主体责任有待加强,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升;企业安全投入不足,管理水平不高,安全生产的基础还不牢固;新旧业态的安全生产风险不断叠加;人为破坏、网络攻击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增加;行业维稳压力加大。安全稳定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交通行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2017年3月,国务院颁发《“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到2020年,基本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部分地区和领域率先基本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
要着力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首先以基础网络作为支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基础网络建设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规划在基础设施、运输服务、智能交通、绿色安全四个方面,设置了24项主要指标。还提出了包括完善设施网络、加强战略支撑、优化运输服务、提升智能管理、促进绿色发展、强化安全保障、新领域新业态和深化改革等8项重点任务。综合交通运输主要体现在客运站场、货运站场,枢纽要体现便捷性、高效率,也就是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化衔接。不同交通方式融合发展,是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必然要求,要构建一批现代化的综合客运枢纽、货运枢纽,包括物流园区,从基础设施的衔接上加强各种交通方式融合。
交通与城市融合驱动
城市群由传统“中心-腹地”转向“枢纽-网络”模式。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高铁建设加快的背景下,城市群空间组织的模式,从传统“中心-腹地”转向“枢纽-网络”的模式。
1.“中心-腹地”结构:层级概念更突出,次中心与中心连接,同层级之间缺乏密切互动,节点因线路断裂被孤立的危险风险较大。
2.“枢纽-网络”结构:即使是规模较小、位置较偏僻的县或者小城镇,也都有机会参与到区域的交流和合作中,主要取决于在网络中的地位和节点的连通度、便捷性。
在“枢纽-网络”结构中,枢纽间的竞争将会异常激烈,各个节点需坚持适度多元化、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策略,尤其是对于小城镇和县域节点而言,这样才能避免同质化。高铁、航空等高效率的交通方式,成为“枢纽-网络”发展模式下各城市竞相争夺的优势资源,高铁和机场紧密衔接组合而成的综合交通枢纽,也将大大强化城市在区域中的枢纽地位,支撑城市在网络中地位的提升。
城市群交通体系的核心是一体化。城市群交通由于尺度范围在300公里左右,涵盖城市交通、都市圈交通、城际交通、区际交通多个层级。多个层级交通体系要实现整合协同、高效衔接,这就需要交通体系的一体化建设。
1.网络一体化: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水运等各种方式的一体化,也包括区际交通、城市群交通、都市圈交通、城市交通等多个层级的一体化。
2.枢纽一体化:4个层级要实现一体化衔接,最后都要靠枢纽来落实。中国目前正处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都市圈交通刚起步、城市群交通则还处在发育阶段,未来如何把4个层级交通体系整合衔接、一体高效,综合交通枢纽是关键。
3.运输一体化:回归交通本原,不管客运交通还是货运交通,需要重点考虑出发地到目的地全流程、全尺度的速度,要高度重视出行两端的“最后一公里”和中途的“接驳换乘”环节。运输一体化同时还涉及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诸多方面。
未来已来,在快速城镇化、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城市群交通的未来在哪里?十年后、二十年后的城市群交通体系会是什么样,我们需要思考,也必须思考。从世界城市群发展经验和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看,可能主要呈现高速化、智能化、融合化的趋势。
高铁经济正带来产业革命甚至城市变革。高铁经济泛指依托高铁的综合优势,促使资本、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以及消费群体、消费资料等消费要素,在高铁沿线站点实现优化配置和集聚发展的一种新兴经济形态。
一是推动城市空间布局的结构变化。城镇化进程得以进一步加速,高铁促进了散落的小城镇重新连接,影响城市群空间层级机构布局,促进多中心结构的产生。二是推动区域经济的产业升级转型。高铁发展缩短了城市间距离,降低了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更容易形成高铁沿线城市的服务业和制造业集群,带动经济发展。三是推动区域经济的产业变革。得益于高铁的快速发展,全新的商业一体化模式产生。同时,高铁也带动了其他行业发展,例如旅游、房地产和物流等。
交通和新技术有机融合
全球科技迅猛发展,科学技术前沿不断拓展,学科间交叉融合加速,产业体系汇聚重构已成常态。相关领域科技的快速发展,与交通运输行业深度融合,形成并强化了交通领域科技发展的新趋势。
交通能源动力系统的电动化、高效化和清洁化。交通能源消耗是造成局部环境污染和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加速调整能源结构、转变能源开发利用模式,加快将绿色、多元、高效、低碳的可持续能源应用是其必然要求,交通能源动力系统呈现出电动化、高效化、清洁化趋势。
交通装备设计制造的轻量化、数字化和一体化。交通装备制造业历来是具有集大成者特征的行业,对信息产业、电子工业、材料工业等相关产业具有很强的带动效应,交通装备的发展呈现出轻量化、自动化、集成化、模块化和信息化特征。
交通运输系统集成的智能化、网联化和协同化。当今科技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并呈现交叉融合的态势。在交通系统的集成上,借助互联网的发展,以云计算、物联网技术、智能传感/大数据挖掘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有效地集成应用于轨道交通、道路交通、水运交通和空中交通系统,使交通系统集成呈现智能化、网联化、协同化趋势。
用户消费需求的体验化、共享化和综合化。随着互联网对消费导向作用的逐渐增强和消费模式的重大变革,用户体验已成为影响交通运输服务和消费的重要因素;交通用户需求呈现出体验化、共享化、多元化等特征。
智慧交通是未来城市的“核心动脉”
智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动脉”——智慧交通。智慧交通在当前我国的交通现状和技术生产力情况下,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交通要素互联。包括道路、桥梁、附属设施等所有交通要素,能够实现彼此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和自动控制。
2.虚拟现实结合,线上线下配合。用户在网络上提出客货运输需求,交由线下的交通运输设备设施去完成实际的运输生产。
3.门到门一体化综合运输。对用户而言,未来的交通运输系统就是一个整体的运输服务提供商。
4.应需而变,提供适应性服务。交通运输系统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应需而变,为各类用户提供个性化、多样化、以人为本的运输服务。
5.组织管理的可靠性和效能更高。对各种风险能够更加有效地控制和应对,并能够通过智能技术,使得运输生产的策略更加科学,运输生产组织和管理的可靠性和效能更高。
随着技术的成熟,智慧交通的应用在近几年已有了重大突破。创新企业、创新模式不断涌现。新的出行服务商、数据服务商,以及综合交通运营服务商,正在智慧交通的大行业背景下不断挖掘商业机会,成为新的独角兽。消费者也正在享受智慧交通所带来的出行便利,改变其出行习惯。可以预测,智慧交通将开启多种创新融合性的试验阶段,未来必将更大范围地影响我们的生活。
交通设计机构创新发展
行业竞争格局重组整合
在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之下,原有的行业边界正在模糊,传统保护区被打破,过去的条块分割被打破,企业标杆缺失,竞争格局更新周期加快。当前行业边界逐渐模糊,生态体系呈现多元化、系统化,组织呈现无边界化,外部资源呈现共享化……种种变化对行业竞争格局带来强烈冲击。
行业正在朝着两极化发展,一部分企业向以综合化集成化服务为核心的资源整合主体发展,另一部分企业朝着精专特色化方向发展。未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融合,可以预见这一趋势将进一步加剧。从行业目前发展来看,这一趋势在逐渐强化,根据调研数据来看,65.7%的企业表示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从行业内企业发展数据来看,营业收入增速两极分化现象更加严重,差异化发展已经不是体现在行业内,而是在于企业之间的发展的差异。
行业发展出现新变化
商业环境在变化。传统依赖投资拉动效应正在减弱,行业进入新的竞争时代。竞争层次丰富,竞争主体从具体的企业间竞争,上升到不同的商业生态系统的竞争;竞争密度升级,企业经历的变化加速,更新迭代的过程加快;竞争影响深远,行业跨界竞争加剧,行业间边界模糊,行业格局变化明显;竞争要素变化,从资质、规模的竞争,走向创新、产品、价值的竞争。
商业生态在调整。行业正处在新的商业生态环境中,在面临的新变化中,不论是多大的企业,单靠一个企业完整地做完一件事相当困难,这是行业共识。整个价值链都在重新构建中,大家都处在大的生态环境中。在此环境中,未来的企业在商业生态中处在不同的位置。有的是平台打造者,属于金字塔尖;有的是专业服务集成者;有的是专业服务提供者。这意味着各家单位要在新的商业生态中重新思考、定位自身。
商业规律在重塑。在新的生态下,行业的游戏规则重新建立。从传统的行业竞争重塑为产业竞争。单纯的技术服务不再是行业发展的趋势,逐渐走向产品化发展,需要用产业思维去寻求发展的新模式和新空间。从适应市场到创造市场。新的市场逐渐出现,市场需求层次更加多元化,行业需要从适应市场发展,走向创造市场,引导客户需求。从“泾渭分明”的甲方乙方关系到有机合作。行业从传统的乙方,话语权羸弱逐渐走向能够为客户提供可感知可衡量的价值,能够与客户创造并分享价值,实现共赢。
商业模式呈现多元化
新常态下需要建立生态思维。第一,掌控能力与创新能力结合。客观上看,变革过程本就是新旧冲撞的过程,存在诸多矛盾。实际上是找不到大家都满意的变革过程,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变革。例如,大家相互讨论变革转型的企业,恰恰发展得比较好的单位,在有关方面往往会存在各种争议、甚至是非议。不能简单地用道德去评判和审视一个企业,在变革过程中企业本身面临很多挑战和压力。第二,塑造和引导需求。第三,全局系统性思维。第四,善用优势,共同构建商业生态。要明晰自己的核心优势,融入大生态中。
建立产品思维,推动商业创新。行业发展格局在企业适应多样化格局下,告别了过去的规模、体制、行业的泾渭分明时代。当前不同的细分行业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感受到发展环境、市场需求、市场竞争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但焦虑成为当下行业发展中比较普遍的现象。
行业面临的生态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未来创新方向和路径呈现多样化趋势,与外部生态的融合趋势正在加快,需要去对接外部生态实现产业融合,从而加速商业模式创新、盈利模式创新,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发展环境。不同层面的融合在加快,行业纵向层面区隔越来越模糊,商业模式的创新才是企业制胜的关键。
TEL:021-68868860
上海市杨浦区淞沪路308号创智天地广场9号楼3层